第七百五十一章 除拜(2)-《我在现代留过学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根本不是赵煦熟悉的那个新党!

    说好的睚眦必报呢?

    说好的抱团呢?

    所以,现在的赵煦不得不怀疑,蒲宗孟是被新党、旧党联手搞掉的。

    他是有理由的。

    根据赵煦调查所知,蒲宗孟是新党大臣里,在经济方面最激进的人。

    当年吕惠卿推手实法的时候,连王安石都吓了一大跳。

    但,蒲宗孟却表示:小吕还是太保守了,居然说什么,在受灾地区,应该暂缓推行手实法。

    但受灾灾民,难道就不是我大宋赤子吗?

    怎么能剥夺这些赤子为大宋社稷做贡献的资格?

    这哪里是在帮他们?

    分明是在害他们啊!

    应该不分灾凶,一视同仁的在所有地方都推行手实法。

    让天下臣民,都为大宋中兴,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
    蒲宗孟在朝,这十几年,类似的言论,不止这么一起。

    这种在经济政策上的激进做法,自然而然,会给他拉到一大帮仇恨。

    但,还不至于,让新旧两党联手默契的做掉他。

    赵煦感觉,蒲宗孟肯定是犯了某些忌讳,踩到了新、旧两党的红线。

    甚至……

    考虑到,蒲宗孟被罢是新党全盛时期的元丰四年被罢尚书左丞。

    搞不好,蒲宗孟有可能是被新党自己干掉的。

    至于原因,赵煦大概猜到了一些。

    所以这次选宰执,赵煦就将蒲宗孟放进名单。

    两宫却是沉吟了片刻,良久后,太皇太后道:“也好!”

    “蒲学士在外,也有数载了,是该命其回朝述职,同时拜谒官家,明君臣之分了!”

    向太后点头:“娘娘所言甚是!”

    在吕惠卿后,如今天下州郡的前执政,还没有回京到御前给她孩子磕头的,也就剩下江宁的王安石、王安礼兄弟,还有这个前执政了。

    对这个提议,向太后自然是支持的。

    君臣大义,很关键!

    于是,两宫达成一致,向太后在问了太皇太后意见后,唤来梁从政,取来纸笔,请赵煦写下了召回文字,随即用印后,立刻派人降出。

    因为不是除授,也非是升迁。

    而是召回大臣述职,故此,不需要学士院的翰林学士或者中书舍人草制,直接可以发出去。

    这是外廷大臣,不能也不可以干预的。

    此乃君权!

    做完此事,两宫就继续商议起赵煦提名的人物拜相的可能性。

    然后,便也排除掉了曾布拜相的可能性。

    这一次却是向太后否的。

    否决的理由很简单——韩五、韩六、蔡、章四位相公,尚且不能拜相,若拜曾学士为相,恐朝野不服。

    当然,还是保留了曾布拜执政的可能性。

    太皇太后对此,并无异议。

    于是,基于同样的理由,赵煦所提名的其他人,也因为资历问题,被排除在右相人选之外。

    蒲宗孟,成为了事实上的,唯一一个,进入右相预选的人选。

    议到这里,两宫也都发现了些问题。

    若,只有一个蒲宗孟可选。

    那么,实际上,就等于只能选蒲宗孟。

    不过两宫都没有点破这个事情,而是选择了跳过这个问题。

    开始和赵煦商议起中司、西府执政人选。

    中司好办!

    赵煦也不藏着掖着,直接点了赵卨的将。

    理由很简单——赵学士年迈,将致仕归老,今拜中司,以为将来超赏之备。

    意思就是,让赵卨去御史台镀金,方便赵卨致仕时,对其进行封赏。

    两宫对此都没有意见。

    因为,在傅尧俞升两府后,中司就一直没有御史中丞。

    而两宫,特别是太皇太后,之所以一直不拜授新的御史中丞去执掌御史台,完全是因为,现在的朝野格局,开始对垂帘政治发起冲击和挑战。

    假若御史台,有一个强力的、年轻的、有野心的御史中丞,那么当前的垂帘体制,就可能被打破。

    因为,这个人很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,忽然对垂帘政治发难,要求提前归政天子,以便捞到拥戴、定策之功。

    这对太皇太后来说,是不可接受的。

    所以,用一个马上就要致仕的功臣,完全符合她的心意。

    至于西府执政人选?

    几乎没怎么商量,两宫和赵煦就打达成了一致意见。

    必须要用一位有带兵经验,最好有军功的大臣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