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52.以毒攻毒-《最终诊断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再者,虽然omicron株可能严重影响恢复期血浆和抗病毒单克隆抗体的效果,其对当前的在研抗病毒药物的影响很可能非常有限。根据测序数据,omicron株的众多突变中,仅有两处(nsp12上的p323l和nsp5上的p132h)位于抗病毒药物的主要靶点上,且其中的p323l(存在于delta株)已被证明不影响核苷类抗病毒药物(如molnupiravir)的抗病毒效果,而p132h是否具有意义仍待进一步研究。

    相比于delta株,who此次对omicron株的响应速度和重视程度有了显著提高,这也给了我们相对充足的时间来防控omicron株的传播,测试现有防疫策略对omicron株的效果。至于omicron是否会成为下一个delta,很可能要取决于我们对防疫的重视程度。

    极早产儿是指出生胎龄小于32周的早产儿。超早产儿指出生胎龄小于28周的早产儿。还有一类早产儿属“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”,指出生体重小于1500克者。

    近10年来,中国极早产儿救治能力不断提升,也有不少“生命奇迹”。

    中国新生儿协作网(chnn)连续2年发布我国最大规模的极早产儿/极低出生体重儿队列数据,其中纳入了年度“最小胎龄”“最低出生体重”等,数据喜人。

    但“chnn”秘书长、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曹云教授告诉“医学界”,这些是极个别现象,无需重点突出及过度宣传。

    “极早产儿/极低出生体重儿救治是一个全球问题。我从事儿科/新生儿救治工作30年,深知这些孩子的不容易,其成长路上的疾病负担很重。chnn坚持做年度报告,一方面是促请临床关注、思考,如何预防极早产或极低体重出生。另一方面是想用数据,让各成员单位看到新生儿救治现状,开展临床流行病学、疾病预后等研究。最终目标是改善这些孩子未来几十年的生活质量。”曹云教授说。

    根据此前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《早产儿全球报告》,中国早产儿数量居世界第二。目前,早产已成为我国婴儿及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。

    “中国新生儿协作网2020年度报告”显示,在接受完整治疗的情况下,我国极早产儿/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已有所提升。胎龄小于32周早产儿的存活率达96.1%,出生体重小于1500g早产儿的存活率为95.6%。这比2019年分别提高0.7和1个百分点。

    但和发达国家相比,我国仍有差距。主要体现在早产儿严重疾病发生率,仍明显高于发达国家。

    早产儿由于机体器官系统发育未成熟,可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、脓毒症、脑损伤、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及早产儿视网膜病等多种严重疾病。

    曹云教授指出,临床救治能力及家属救治意愿有时也会影响救治效果

    2020年度纳入的极早产儿/极低出生体重儿为10473例,则较前一年度有所减少。2019年度报告纳入57家单位的10823例早产儿数据。

    “这可能和****疫情有关。部分产妇回到原籍生育,其分娩机构非协作网单位。同时,出生人口数下降,也可能是原因之一。”曹云教授分析。
    第(2/3)页